酷愛築搖籃的推手-
棕長頸捲葉象鼻蟲
在康軒自然四年級課本上有「捲葉象鼻蟲築巢產卵」的過程,好特別呵!當作昆蟲單元教學時的引起動機,
讓學生充滿好奇而產生研究的興趣。其實棕長頸捲葉象鼻蟲是臺灣特有種生物,屬昆蟲綱鞘翅目,可是當您查閱相關資料時,會發現相關的研究文獻相當少。
|
▲
棕長頸捲葉象鼻蟲的雌蟲做好葉苞後,卵會在裡面孵化,幼蟲也是在葉苞中蛻皮、化蛹,成蟲則在葉苞上咬出孔洞後鑽出來活動。(四下課本扉頁攝影者:林義祥老師)
|
在北部的臺北市 陽明山 外雙溪與宜蘭縣
員山鄉等地區都有棕長頸捲葉象鼻蟲的生態族群,在野外最明顯的特徵是一身暗紅色衣裳,喜歡覓食水分較多且纖維較少的水金京、山桂花、木薑子及臺灣山香圓等樹種,觀察棕長頸捲葉象鼻蟲十分有趣喔,因為牠們會為象鼻蟲寶寶「做搖籃」,所以有個可愛的別名,稱為「搖籃蟲」。
很多昆蟲的幼蟲都有特定或喜好的食草,所以雌蟲會在食草植物的葉子上產卵,讓蟲寶寶孵化後立即有食物可吃!
至於植物的葉子的大小及寬窄,都是雌蟲產卵時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,要幫寶寶們找一個溫暖又堅固的庇護搖籃,這就是一種生活智慧呵!棕長頸捲葉象鼻蟲的雌蟲發現了:木薑子葉面比較窄小,而
且葉質太脆,在築搖籃時折疊後常出現許多裂痕,比較不適合。而水金京、山桂花和臺灣山香圓等植物的葉子質地柔軟易於折疊,且葉面光滑無毛,是搖籃的最佳選擇。
雌、雄蟲好分辨
爸媽拜堂完婚去
棕長頸捲葉象鼻蟲的成蟲體長約6~15mm,身體具光澤。頭部較小、頭胸連接處較
長:尤其雄蟲那細長的「頸」可是一大特徵喲,雄蟲的觸角也比雌蟲的長!如果你是細心的觀察者還能發現,成蟲的腿節與脛節連結處,很特別具有環狀黑色斑紋。在觀察中,會發現棕長頸捲葉象鼻蟲在交配前,通常雄蟲會以頭、頸當作武器,
爭奪地盤或贏得交配權。
雄蟲也會貼心的以切好的葉片吸引雌蟲來交配,或是雄蟲會主動尋找雌蟲,以長頸來回摩擦雌蟲的前腳數回示愛。
求偶前,如果同時有多隻雄蟲競爭時, 牠們會以長頸為武器,一對一的交戰,最後勝利者才能為此雌蟲的伴侶。而如果是多隻雌蟲欲與同一雄蟲交配時,雄蟲則會擇最早到達的雌蟲進行生殖行為,並先趕走其他雌蟲。交配後,雌蟲會開始產卵,而雌蟲會決定好築巢的地點並選擇葉片的種類,再開始捲起葉片,製作「育兒搖籃」,過程約需
1 小時 50 分鐘左右。
象鼻蟲寶寶的成長
捲好的搖籃大致分為落地式搖籃以及懸吊式搖籃。落地式搖籃可能因為直接吸收地面的溼氣,比較早孵化,約需
20~21 天左右變成成蟲。懸吊式的搖籃則視葉片所提供的水分而定,大約需要 32~36 天左右才能變成成蟲。雌蟲大都選擇雨後的晴天或溼度較高的天氣製作搖籃的時機,而且風也可能影響搖籃的製作。根據觀察顯示整個孵育的過程簡述如
下:
第1天:卵是個外表光滑的金黃色橢圓形球體。
第2天:隱約的看見卵上有一褐色的點,看似口器。
第3天:孵化成一齡幼蟲。
第4~10天:蛻皮為二齡幼蟲,體色逐漸轉為乳白色、一點點透明。
第11~13天:為三齡幼蟲,體色透明、帶一點點白色,可看到體內有黑色線條。
第14~16天:以本身的排泄物用體軀推擠出一個蛹室化蛹。
第17~18天:蛹內的體色漸漸變暗紅、棕色,頭、腳漸漸成形,鞘翅也長出。
第20~21天:羽化為成蟲。
最後,棕長頸捲葉象鼻蟲的成蟲會咬破搖籃,開始飛翔和走路等活動,而捲葉搖籃也可說是長頸捲葉象鼻蟲最好的蛹室。
|
 |
 |
▲雄蟲的「頸」細長、觸角也較長,腿上還有黑色斑紋特徵(圖上圈選處)。
|
▲雌蟲的體型較大,「頸」和觸角也比雄蟲來得短。 |
▲幼蟲在捲葉搖籃裡成長變化,也成為蛹的外層防護! |
<本文摘自
康軒【國小自然通訊第26期】>
- TOP
-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