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可借閱店內書籍。繪畫課學員的作品則直接放在書店空間裡。
從女性讀者俱樂部出發
雨楓書館於二○○七年在北京設立第一間店,距離萬聖書園不遠,是一個以「做書女」為號召,針對都會女性打造的閱讀空間。它是書店,但更有一種「讀者俱樂部」的氛圍,成功的經營也開啟了書店的連鎖之路,如今在北京就有五間分店。其獨特的會員制度,讓會員得以自由租借店內新書,而不定期舉辦的女性主題沙龍、手作活動、電影欣賞、兒童繪畫課程,更是有聲有色,近十年來充實了許多職業婦女、媽媽的心靈。
作者/旅讀中國
©視覺中國
中國書店,招牌字為郭沫若所題,是中國首家國有古舊書店,如今已轉型為一綜合性文化企業,除了收售古舊書籍,亦從事圖書出版、發行,以及字畫、藝術品銷售與拍賣。現在書店內販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書了,大多以中國美術、古文物、字帖、圖錄、新印古籍等主題為主,當然也有要價不菲的善本書。
琉璃廠店
地址_西城區琉璃廠東街115-2(位於觀光景點琉璃廠古文化街,近地鐵二號線和平門站)
電話_+86(010)-63036185
營業時間_每日9:00-18:00
新華書店,招牌字為毛澤東所題,是中國最大的國有連鎖書店,也是官方刊物宣傳與發售點之一,擁有上萬個分店,原設有出版部門,現主要經營圖書發行。在北京除了幾座書目品種齊全的大型圖書大廈(如城東的王府井書店與城西的圖書大廈)之外,隨處可見像社區書店性質的小型分店。
王府井書店
地址_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18 號(近地鐵一號線王府井站)
電話_+86(010)-65132842
營業時間_每日9:30-21:00
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──商務印書館的門市店,前身為其讀者服務部。除了自家出版物之外,也販售其他人文社科類圖書與期刊,一樓設有咖啡簡餐空間,還貼心安排了免費的閱讀座位。此外,同樣歷史悠久,專門整理出版中國古籍的中華書局(出版社),旗下書店「燦然書屋」也在同一棟建築中。
地址_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 號(近地鐵東四站或燈市口站)
電話_+86(010)-65595282
營業時間_每日9:00-20:00
為老字號的生活.讀書.新知三聯書店(出版社)經營的書店,位於中國美術館東側的總店,除了有自家出版物之外,也販售其他人文社科類圖書與期刊,廿年來已成為探訪北京不容錯過的一站。目前有三間分店,位於海淀(音電)的分店於二○一五年成立,裝修沉穩典雅,也是廿四小時經營。
地址_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 號(近地鐵東四站E 出口)
電話_+86(010)-84040989
營業時間_春節外每日24小時營業
作者/旅讀中國
會員可借閱店內書籍。繪畫課學員的作品則直接放在書店空間裡。
雨楓書館於二○○七年在北京設立第一間店,距離萬聖書園不遠,是一個以「做書女」為號召,針對都會女性打造的閱讀空間。它是書店,但更有一種「讀者俱樂部」的氛圍,成功的經營也開啟了書店的連鎖之路,如今在北京就有五間分店。其獨特的會員制度,讓會員得以自由租借店內新書,而不定期舉辦的女性主題沙龍、手作活動、電影欣賞、兒童繪畫課程,更是有聲有色,近十年來充實了許多職業婦女、媽媽的心靈。
低調優雅的店門,更適合金融街上成熟的女性讀者與男性讀者。
百盛館店長莊明,早先已有多年書店從業經驗,在雨楓書館團隊中亦工作了數年。後來,她計畫要打造一間自己的書店,正逢雨楓書館連鎖化,於是公司便將分店品牌交付她經營,並給她極大的自由,百盛館於是成了雨楓書館中最與眾不同的一間。
店長莊明對開書店充滿熱情。
莊明首先突破雨楓書館的店面裝修傳統,不再強調女性的陰柔感。她說:「女性可以獨立自主,透過閱讀,增加思考的深度,而不用靠外在的視覺風格來表現或定義。」此外,莊明對於市場定位與目標顧客的設定也非常精準,「百盛館位在金融街上,顧客大多是中年的銀行業白領上班族。他們有一定的能力與興趣挑戰深度主題的閱讀,經濟上也足以負擔精緻的出版物。」因此,百盛館的選書偏向較嚴肅的社科、文學、美學類圖書,還有適合目標客群的心靈哲學、旅遊類書籍,男性顧客也增加不少。
作者/旅讀中國
掀開印著「書」字的清雅門帘,店裡的書香氣息立刻撲面而來。左右牆面挑高二層的落地書架上,擺滿整套的精裝畫冊,例如《世界美術全集》、《中國古籍文獻拍賣圖錄》等藝術與收藏類圖書。除此之外,還有超過五百種作者簽名本、經典作品初版等稀有版本的圖書。
姜尋的煮雨山房工作室出版的雕版印刷作品,從印刷到裝禎皆極為精緻。
兼具詩人、書籍設計師及古籍收藏家身分的姜尋,正是這間別緻小店的主人,店裡許多珍稀版本圖書都是他精心從拍賣市場購得的。此外,模範書局的書架上還能找到一些非主流的新印小眾出版品,比如韋力的書志學佳作《芷蘭齋書跋初集》、揚之水從考校名物討論茶詩的《兩宋茶事》等。
後院的咖啡座,滿滿的民國風情。
「從印刷的角度來說,活字為『模』,盛器為『範』。『模』、『範』推動著古代活字印刷術的進步。」姜尋希望,模範書局能成為承載中華圖書文化產業歷史記憶的空間,成為古舊書籍和新一代的文化書籍交流之地。
在二樓展示廳現場操作的雕版師傅。
作者/文_ 龔元之;圖_ 陳巧廷
還記得前幾年跟朋友去日本玩,因為是工作好幾年後第一次出國,預算比當學生時寬裕得多,總算有機會體驗過去只在旅遊書看過的祇園祭、川床料理等京都特色文化。
行程當中有一天,我們報名了京都觀光協會主辦的嵐山宮廷鵜飼半日遊──傍晚時觀覽嵐山夕景,之後在百年老舖渡月亭品嘗京料理,薄暮時分登上飾以彩棚與御簾,妝點出平安貴族風情的遊船,於夜間觀覽古代流傳至今的鵜鶘捕魚技法。
還記得那日天朗氣清, 兩岸山色如黛,碧沉沉的河水盪漾著燈火搖曳的微黃,船頭身著平安裝束的船夫撐著篙欸乃前行。大堰川上清風徐來,夏日的煩悶盡去,不禁想起了《源氏物語》中光源氏探訪明石之君的情節,一時間彷彿親身體驗到了千年前平安貴族精緻優雅的生活。
正當我們笑覽川上諸舟,自謂「風雅孰能過我」時,忽聞絃聲錚錚,一艘遊船與我們的船交錯而過。造型只是普通的屋形船,昏暗暮色中但見船內一女子身著粉白夏裝和服,低著頭撥動懷中三味線,舟內眾人凝神聆聽。
兩船交會僅有片刻,我目送著那艘船往渡月橋的方向而去,河上仍飄來依稀絃音。在這宛如「忽聞水上琵琶聲」的情景中,我與朋友對視一眼,都從對方表情中看到「嗚,輸了⋯⋯」的憾恨感。
不過人在山水之間,卻抱持著這等驕傲勝負之心,這本身就是挺庸俗的吧⋯⋯如此轉念一想,又覺得自己好笑了。
這種「雅/俗」的意識,正好也是晚明審美觀的特點。這種概念的出現,反映的其實是社會經濟的過度繁榮,以及階級流動帶來的不確定感—什麼意思呢?
在明世宗嘉靖年間,南鬧倭寇、北有蒙古,皇帝著迷修煉成仙,朝中又有嚴嵩父子亂政,看起來真是個惡劣困苦至極的年代。然而在此同時,經濟卻也蓬勃發展了起來,江浙、閩粵等地形成了一個個「工業區」,帶動了地方經濟。
舉例來說,吳中(蘇州一帶)以絲織業聞名天下,當地人大量投身紡織業。有門路有資金的商人可以購買織機並聘請高級織工,織造妝花、緙絲、錦緞等頂級織品,稱為「機戶」,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小型手工紡織廠。有技術的「機工」可以在自家紡織高檔絲綢,也可以到商家開設的機房工作,按日計酬。就算天生手殘學不會紡織,也可以專心於養蠶繅絲,出售生絲賺取溫飽。當時江浙一帶的農地大量改為桑園,為紡織業提供原料,因此當地的糧食產量很少,主要向湖南、江西等地購買。
松江(上海一帶)則是以棉紡織業著名,號稱「松郡棉布,衣被天下」。當地本身即是棉產區,又從山東、河南等地收購棉花,運回松江紡紗織布。正德間編纂的《松江府志》記載:「(松江)俗務紡織,不止鄉落,雖城中亦然。里媼晨抱紗入市,易木棉以歸,明旦復抱紗以出,無頃刻閑。織者率日成一匹,有通宵不寐者。田家收穫,輸官償息外,未卒歲,室廬已空,其衣食全賴此。」農民單純靠自家種植的糧食不足以度日,需要用紡織所得來維持生活開銷。可以看出這種商品經濟的生活型態在嘉靖之前已經存在,並且逐步取代過去「自給自足」式的經濟模式。
©陳巧廷/ 旅讀中國
規模生產帶動了技術提高與產量上昇,開放海禁帶來的大量白銀更促進了商品的流通。相較於自家耕作之餘織布做鞋,大眾傾向把更多精力投入生產地方特產,拿去市場上賣掉,得了錢再到布料行買喜歡的花布(自家染不出來)、在鞋店買織好的蒲鞋(便宜,而且自己織太花時間),或者直接在成衣店買套新款服裝。女人也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買到繡好的鞋面,花樣眾多可以任意挑選,回來再按自己的腳型裁開制作即可。
由於商品市場化,大眾在製作和購買時就更考慮時尚因素,許多原本昂貴的商品在大量製作後也變得便宜許多。例如范濂《雲間據目抄》中記載:「瓦楞騣帽(騣,同鬃,馬頸上長毛),在嘉靖初年惟生員始戴,至二十年外則富民用之,然亦僅見一二,價甚騰貴,⋯⋯萬曆以來,不論貧富皆用騣,價亦甚賤,有四五錢七八錢者。」這種帽子在嘉靖初年要價四五兩,只有秀才和有錢人戴得起。但流行以後製作者眾,到萬曆晚期只要一二錢,價格跌到從前的百分之二,連乞丐都能戴啦。
問題是,什麼才時尚呢?
康軒教材主題對應/康軒國中歷史第4冊第3單元第1課「晚清的變局」
[學習單下載]